再次回到最初的悸動。全心全意奔向想創造的世界 

松下 翔太

大學畢業後,松下翔太抱著「成為咖啡專家,未來開設自己的咖啡館」的夢想,加入專營生豆進口貿易的石光商事公司。他從生豆的品質管理與杯測做起,參與上海子公司的設立,負責生豆的採購與銷售,以及餐飲業的烘焙咖啡豆市場,並在咖啡供應鏈的各個職位與環節深耕 15 年。2023年4月,他加入了TYPICA,現為咖啡專家團隊的一員,專注於開發並維護與中型及大型烘豆商的新客戶關係。

松下受到「到 2030 年實現流通額達 4000 億日圓,並讓 33% 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透過 TYPICA 流通」這一遠大的願景所鼓舞,毅然加入 TYPICA。如今,距離加入已過兩年,他的內心感受如何?

回到最純粹的自我

TYPICA 透過直接貿易模式,將每袋 60 公斤的咖啡豆引入市場,為咖啡業界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自 2019 年創立以來,TYPICA 專注於服務員工數量從數人到數十人的小型烘豆商,並不斷擴展業務。自 2023 年起,TYPICA 開始將目標延伸至中型和大型烘豆商,而松下則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推動角色。

「在與日常顧客的溝通中,我不僅僅討論咖啡豆的品質或價格優勢,而是像與同行一同搭上同一艘船,交流我們想要創造的未來與世界。例如:『為了解決咖啡產業在 2050 年可能面臨的挑戰,確保小型生產者能夠持續栽培咖啡至關重要。我們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一個讓人們熱愛並享受的咖啡未來吧。』」

起初,面對已經擁有固定採購途徑的中型和大型烘豆商,松下曾感受到極大的阻力,認為他們幾乎不會考慮新的選擇。然而,近幾個月來,他明顯感受到局勢正悄然轉變。

「在與那些永續發展策略較為緩慢,或對品牌競爭力下降感到危機的企業合作並推動關係向前發展時,我常常感受到自己正參與創造新時代的過程。無論是提案前的準備,還是構思我們期望實現的未來與即將實現的未來,這些思考總是讓我內心充滿激動與期待。」

即使身處同樣的咖啡業界,對於已經在組織穩定、規則明確的公司工作了15年的松下來說,轉職到新創公司依然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他深知一切將會不同,過去的經驗與常識必須放下。帶著這樣的心態,松下開始在TYPICA工作,並始終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即使是現在,他有時也會從比自己晚加入的同事的意見中獲得啟發,甚至讓他驚訝。

「剛加入公司時,令我驚喜的是,團隊成員對工作的熱情與投入是如此純粹。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充滿正能量,從不說負面的話。公司的願景和使命清晰明確,並吸引了一群真正認同並支持這些理念的人。

例如,在社群經理的每日會議中,討論的核心並非『賣什麼、怎麼賣』,而是『我們希望創造怎樣的世界』。大家始終專注於本質,思考更深層的價值與影響。置身於這樣的環境,我彷彿重新找回 20 歲時對咖啡工作的純粹憧憬,那份初心再次湧現,彷彿回到了我的內心。」

只是單純地喜歡咖啡

咖啡成為松下人生的一部分,始於高中時期。然而,那時他去星巴克等別緻的咖啡廳,與朋友聊天、約會或準備考試,這些時間和空間才是重點,咖啡只是其中的一個配角。

然而,隨著多次造訪咖啡廳,松下逐漸察覺到咖啡風味的變化。那是 2000 年代初期,「精品咖啡」一詞在某些圈子中悄然興起,一些先驅的烘豆商與咖啡館開始提供可追溯產地的咖啡。為何來自同一國家的咖啡,不同農園的風味卻如此迥異?又該如何沖煮,才能展現出最完美的風味?隨著日常「研究」的深入,咖啡對他而言不再單單只是興趣而已,而是逐漸向專業領域邁進。

最終,松下提出了一個假設:「雖然烘焙與萃取技術至關重要,但咖啡的風味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產地與處理方式。」他嚮往著直接貿易先驅—堀口咖啡的店主,侃侃談論咖啡產地的情景。這份憧憬驅使他萌生成為咖啡專業人士的夢想,並下定決心,未來要開設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館。

在求職過程中,松下懷抱著「若要打好基礎,應該親自前往掌握美味關鍵的咖啡農園」的信念,將目標鎖定在那些擁有自營農園的烘豆商或商社等能提供實地考察機會的公司。他集中精力應徵這些企業,最終成功加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公司,心中滿懷激動與喜悅。

「進入公司後,我完全跟隨著好奇心,向前輩們不斷請教。因此,當我在公司第二年首次來到農園時,內心充滿了無比的感動。那炙熱的陽光、泥土與樹木的氣息,所有的一切都讓我激動不已。從那時起,我多次前往農園,每次身處其中,都能深刻感受到我們正從大自然中汲取恩惠。因為在日本工作時,我有時會不自覺地將咖啡視為工業產品。」

然而,隨著在社會中的歷練日增,松下原本想開設咖啡廳的夢想逐漸在心中淡去。作為業務人員,他每天都要應對烘焙師與咖啡廳之間激烈的價格競爭,而這些原本是他曾經以顧客身份來往的店家。或許正因如此,他深刻體會到,單憑對咖啡的熱愛,並不足以支撐一家店鋪長久經營。最終,他選擇放棄這個想法。

「步入二十多歲後半,我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這讓我更加傾向於追求穩定與務實的生活。儘管如此,轉職至TYPICA的決定並未讓我猶豫,雖然這確實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決定。」

如果遊戲規則發生了改變…

松下對TYPICA的興趣始於2022年秋天。當時,他在日本最大規模的咖啡展覽會(SCAJ)上偶然發現了TYPICA的展位,這成為了他關注TYPICA的重要契機。

儘管 TYPICA 充滿新創企業的活力,卻絲毫不顯粗糙,反而展現出精緻且獨特的氣質。自從這家公司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後,他便時不時造訪其網站,並對其「不僅專注於咖啡本身,更關注人」的理念愈發著迷。

巧合的是,當時松下正著手將日本烘豆工廠生產的咖啡豆推向海外市場。隨著人口減少,日本市場逐漸萎縮,若不擴展至全球,未來恐將走向衰退。儘管他對此深感危機,但在公司內,能夠與他共享這些想法的同事卻寥寥無幾,使他始終覺得自己只是流於應付,難以擺脫這種孤獨與無力感。

儘管公司的工作環境無可挑剔,松下卻對自身的評價與待遇未能與貢獻相匹配感到不滿,這促使他將目光投向外部機會。在尋找新發展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需求與 TYPICA 這家以全球業務為基礎的公司不謀而合。

「讓我心潮澎湃的,是在線上面試中聽到 TYPICA 的願景時。當對方提及『到 2030 年實現阿拉比卡咖啡豆 33% 的流通』這一遠大目標時,我既感到震驚,也開始想像當這樣的未來成真時,世界將會如何改變。而我,更渴望成為這場變革的一份子。」

一向以獲利為唯一目的的對沖基金投機資金充斥著咖啡豆期貨市場,導致市場極易出現劇烈波動,暴露出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松下也曾多次因難以預測的價格起伏而備受困擾,深感壓力。尤其是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咖啡豆價格劇烈飆升,使這兩年成為格外艱難的時期。

「市場價格的波動與咖啡的本質無關,但每當不得不向客戶低頭請求調漲價格時,我都感到極度痛苦。此外,獎金減少直接影響了生活,讓壓力倍增。然而,這並非我們能夠掌控的事實,因此我每天都緊盯市場行情,試圖預測走勢,盡可能減少損失。

「然而,當時的我從未想過要改變價格決策的機制。然而,如果 TYPICA 的願景得以實現,並發展到足以產生影響的規模,或許就能迎來改變遊戲規則的時刻,讓所有與咖啡相關的人們共同決定價格。這樣的未來或許並非遙不可及,而對此的期待,也在我心中不斷滋長。」

真心渴望的生活方式

商業世界本質上由表面與內心的矛盾交織而成。即便懷抱純粹的理想踏入職場,也會逐漸意識到,光憑理想無法讓社會正常運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掩藏內心的真實想法,並摸索出更聰明的生存之道。松下在踏入社會的 15 年間,無論程度如何,都曾歷經這樣的歷練。然而,他無法僅僅以“懂事的成年人”自居,選擇隨波逐流來應對一切。

「我認為,身為業務員能夠取得一定的業績,正是因為懷抱著純粹的心態投入這份工作。當然,作為職業的一部分,難免會遇到必須銷售自己並非真正想推廣的商品。然而,我從不依賴價格優勢吸引客戶,也不靠話術博取關注,而是專注於產品的本質,並以此為核心進行銷售。」

松下在前職的最後階段所負責的專案,可謂是他十多年職業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他向自己開發的大型連鎖餐飲企業提案,為該品牌量身打造專屬咖啡時,推薦了自己真心認可的產品,最終成功簽下了這份大型合約。

「在前職時,我專注於咖啡的風味、品質等產品規格,而在 TYPICA,我將焦點轉向了生產者。我認為,與其因價格上漲就停止購買,不如建立一種『即使在困難時期,也願意持續支持』的關係,這樣的連結更具價值,也讓我相信世界可能因此而改變。當然,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但我從未感到灰心,因為我深知,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正等待著我去實現。

我今年已經 40 歲了。過去的我總是熱血上頭,心急如焚,對許多事仍懵懂無知;而如今,憑藉積累的知識、經驗與技術,我能夠在適當的地方分配資源,高效行動。正因為在前職的 15 年間,深受市場波動的折磨,我更希望能夠透過恢復符合實際需求的合理價格,打造一個讓我們自己、烘豆商、生產者與消費者都能獲得幸福的理想局面。」

另一方面,從分工明確的中型企業轉職至新創公司的松下,正迎來全新的挑戰。TYPICA 是一個倡導「每個人都是經營者」的組織,在這裡,所需的能力與他在前職時截然不同。

「在前職,我的工作重點是開發新客戶,並在兩年內拓展市場,以及推動新成立的中國分公司在三年內實現盈利,專注於以負責人的角色成功完成專案。而在 TYPICA,我需要站在更宏大的願景之上,以高層次的角度進行逆向推演,並以更寬廣的視野,思考並執行當下最應該做的事。

換言之,對於經營,我不再只是停留在「這樣做會更好」的想法上,而是能夠真正付諸行動,並獲得改變組織的機會。在日常工作中,若過於專注於達成眼前的 KPI,往往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角色」或「職責範圍」與其他工作劃清界限。然而,我希望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不僅作為執行者,希望能以更主動的態度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