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比眼前所見的更加寬廣。此時・此地・一切皆是學習的機會
17歲時,委內瑞拉籍的哈維爾・赫爾西(Javier Ghersi)以咖啡師的身份踏入咖啡業界。在接下來的七年裡,他先後擔任首席咖啡師、品質管理經理、生豆採購,並取得精品咖啡協會(SCA)認證講師資格,甚至經營過精品咖啡與葡萄酒吧。然而,這些成就仍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慾望。懷著參與咖啡供應鏈所有環節的渴望,他於2024年10月加入了TYPICA。
現在24歲的哈維爾,以倍速前進般書寫著自己的人生。他的目標是「串聯整個咖啡產業鏈,讓咖啡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為了讓這個願景更加具體化,他不斷嘗試與摸索,即便身處全新的環境,也從未停止進化的步伐。
是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
哈維爾第一次接觸 TYPICA,是在馬德里的 Hola Coffee 擔任品質管理經理時。當時,他對於 TYPICA 代表薩繆爾(Samuel)誠懇而細緻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
與一般咖啡生豆進口公司不同,TYPICA 的生豆往往比預定到貨日期晚抵達,這讓哈維爾感到疑惑。當他向上司詢問原因時,對方回答道:「因為 TYPICA 的運作方式與一般公司不同啊。」隨著深入了解,他逐漸意識到,TYPICA 並非單純地運營供應鏈,而是以與生產者步調一致的方式運作。這一刻,哈維爾彷彿茅塞頓開,對 TYPICA 的理念有了全新的領悟。
隨後,哈維爾想在生豆進口相關領域尋找新的職涯發展機會時,TYPICA 在他眼中顯得與眾不同。他打開 TYPICA 的網站,映入眼簾的不僅是各個生產者的照片與故事,這些內容不只是單純的行銷素材──更傳遞著深厚的聯繫與堅定的理念。隨著對TYPICA的理解加深,他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數年後,哈維爾從朋友口中得知「TYPICA正在招募新血」,他毫不猶豫地投遞履歷。想到自己即將踏出舒適圈,迎接新的環境與挑戰,他的內心滿是期待與興奮。
事物必有兩面
哈維爾原本計劃在TYPICA發揮自己過去的經驗,擔任品質管理的工作。然而,入職後,他同時肩負起社群經理的角色。對於這類近似業務開發的工作,他過去並無經驗,但他並未因此感到退縮。相反地,這種帶有冒險性的挑戰,讓他腎上腺素飆升,充滿期待。
另一方面,TYPICA的歐洲團隊僅有四名成員,這一點讓哈維爾感到意外。以TYPICA的業務規模與外界對其形象的認知來看,他原以為這會是一個更大規模的團隊。
儘管如此,哈維爾依舊保持積極的態度。雖然他需要涉足各種不同的業務,甚至時常支援其他團隊,但這種充滿機動性的工作環境,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刺激與成長的契機。
「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獨特的組織架構與運作方式,因此,我覺得沒必要去評價它是否『有組織性』或『缺乏組織性』。如果團隊人數較少,大家需要跨部門協作,那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部分,應該欣然接受。
我一直都提醒自己,當看到杯中裝了一半的水時,與其想著“只剩一半”,不如告訴自己“還有一半”。我之所以離開待了七年的西班牙,搬到阿姆斯特丹,就是因為我決心要在這家公司迎接新的挑戰。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中做不熟悉的事,會有更多的收穫,學習的速度也會加快。」
人生應該遵循什麼而活?
從小到大,哈維爾就常常想與眾不同,做些別人不會選擇的事情。2017年,高中畢業在即的17歲哈維爾開始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一家咖啡店擔任咖啡師。
然而,這份工作與律師、工程師等所謂的「主流職業」相去甚遠。也會被朋友嘲笑說:「就當咖啡師?」這讓他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有些動搖。
由於國內嚴峻的經濟與政治危機,隔年2018年,哈維爾隨著家人移民到了西班牙。他進入馬德里的一所大學,開始學習法律與經濟。
在大學努力學習的同時,哈維爾也沉醉於咖啡的世界。作為一名咖啡師,親手沖煮一杯咖啡,帶來的那種「自己親手製作」的滿足感,成為給自己的一大獎賞。
隨著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他成為教導別人的那一方,咖啡的世界變得更具吸引力。當他指導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有所學習。這種雙向的成長帶來無限的啟發,使他的求知欲與野心與日俱增。
然而,沒有人知道,他一直在內心與自己交戰。咖啡這份職業常被人輕視,更何況,他最敬重且一直給他激勵的榜樣是,那個大他十歲身為律師的哥哥。他無法擺脫「不能辜負家人和周圍人的期待」這種無形的壓力。
而這份壓力在他學習如何測量咖啡濃度的講習課上有了緩解。他驚訝地發現,咖啡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沖煮咖啡,這其中還涉及科學,有著許多人未曾深入了解的奧妙與深度。就在那一刻,他彷彿獲得了某種允許——他可以勇敢地探索這個世界。
儘管如此,他仍無法下定決心,全然放棄法律之路,奮不顧身地投入咖啡事業。他內心深處早已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腦海中總有聲音在阻止他,不斷發出警告:「如果輟學去追逐這條“不正經”的道路,會讓家人蒙羞的吧?你真的願意違背家人的期望,只為了咖啡嗎……?」這些矛盾與掙扎,內心的掙扎撕扯著哈維爾的心。
決斷的時刻
決定性的一天來臨,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當時,哈維爾正全力準備法律期末考試。然而,他卻得知,在考試當天將舉辦一場杯測活動。
來自丹麥的烘豆師將親臨馬德里,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場活動不僅能讓他獲得學習與成長,還能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繫。
但如果錯過這場考試,他將無法取得學分,意味著需要重修許多科目,甚至可能浪費整整一年。這無疑是對他對咖啡熱情與決心的終極考驗。
最終,哈維爾是在考試當天早晨做出了決定。當他參加杯測活動時,學校發來了一封郵件:「由於未參加考試,您將被自動判定不及格。」然而,哈維爾只是輕輕啜飲著咖啡,堅定地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然而,這場杯測會並沒有帶來改變人生的相遇,也沒有讓他醍醐灌頂、頓悟人生。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放棄期末考試,只是去參加一場再普通不過的杯測活動,或許在一百個人中,有九十九個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愚蠢至極的決定。
但對哈維爾來說,這些外界的評價毫無意義。因為他真正的收穫,是勇敢拋開既定觀念與他人的聲音,傾聽並遵從內心的選擇。
後來,他向自己工作的咖啡店老闆報告了退學的決定,卻遭到嚴厲斥責:「為什麼要毀掉自己的人生?你應該先拿到學位,再來挽回。」然而,哈維爾堅定地回應:「我不這麼認為。我將以熱愛的事物為中心,用自己的方式構建人生。」在這句話的背後,是背水一戰的勇氣與決心。沒有退路的恐懼與焦躁,反而成為他不斷向前的動力。
你是否看到了全局?
從那之後,哈維爾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對自己承諾的實踐。在咖啡產業中,他究竟想打造什麼樣的職涯?根據自己所描繪的藍圖,他幾乎每年都挑戰新的工作與角色,從首席咖啡師、品質管理經理、生豆採購、到咖啡農園的處理廠助理等等。在過去七年間,他所經歷的每一項工作,都是根據目標往回推算所制定的計畫。
「即使達成了某些成就,我也無法滿足。我有一種強烈到近乎偏執的渴望,想要不斷學習、不斷改變。對我來說,僅僅泡出一杯美味的咖啡,對我來說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對這個領域進行廣泛且深入的理解,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價值,推動整個產業的進步。或許這樣說有些直接,但我就是討厭平庸。」
對哈維爾而言,不斷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將所獲得的價值回饋給他人。在教學工作中,他透過分享知識讓更多人受益;在品質管理的工作中,他致力於維護品質,確保顧客的信任不被辜負。這些,正是他從工作中獲得的最大幸福與滿足。
加入 TYPICA 之後,他開始變得會多一層思考:「這個情況會對所有相關的人產生什麼影響?」 讓他轉變思維的契機,是與社群經理藤原麻緒的一場對話。剛入職時,每當他提出某個想法,藤原都會說:「這確實是一種方法,但是不是應該先從整體情況來看這件事吧?」 當時,哈維爾完全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那時候,我真的完全不懂她的意思。回家後,我努力整理思緒,試著換個角度思考。然而,隔天當我們再次討論時,她又說:『你必須用更多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因為這不只影響◯◯,還會影響◯◯和 ◯◯。』那一刻,我感覺像是被人當頭棒喝。」
到底是什麼阻礙了自己?這個問題不斷在哈維爾腦海中盤旋。直到某天,他在家中聆聽戀人的談話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句話「你並沒有看到全局。」那一瞬間,他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以為看得很清楚,但實際上,視野仍然侷限在極為狹隘的範圍內。這個發現讓他激動不已,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從那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培養 360 度的視角,試圖從各種角度審視問題。因為我們任何人都無法單憑一己之力創造出所有成果,而是與周遭的一切互相影響,共同成長。」
為咖啡生產者發聲
咖啡與葡萄酒經常被歸類為相似的領域,但不少人認為,咖啡產業相較之下仍然落後。在葡萄酒業界,消費者普遍已經接受了重視產地特性、生產者理念與故事的觀念。然而,在咖啡業界,不僅是消費者,甚至連許多咖啡師與烘豆師對這些內容都缺乏認識。
曾經經營過葡萄酒吧的哈維爾,深刻體會到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真正了解咖啡來源的咖啡師,其實屈指可數。他們或許知道自己手中這杯咖啡來自哪個國家,卻不清楚那些生產者是誰、懷抱著怎樣的信念在種植咖啡。相較之下,葡萄酒產業強調所謂的『最低限度干預』,也就是在釀造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生產者的理念與風土條件。我認為,咖啡同樣應該更具體地講述這些故事。這正是我重新思考咖啡可追溯性的契機。
我的人生目標,就是打造一個讓咖啡生產者擁有發聲權與價格決定權的環境,並讓所有人意識到,每一位生產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不該站在最前線,而是應該像 TYPICA 一樣,專注於搭建生產者與烘豆師之間的橋樑。這讓我深信,TYPICA 是最適合我的平台。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能讓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獲得更多關注。羅布斯塔約佔全球咖啡產量的 40%,但長期以來,它都被視為『抗病性強、產量高但品質低』的品種,因此在精品咖啡領域幾乎無人問津。然而,透過適當的精製與實驗性的處理方式,它其實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品質。我親身體驗過這一點,因此希望能將這項個人使命與在 TYPICA 的工作巧妙結合,推動產業的更多可能性。」